您当前位置:智库首页 > 文章

职业教育新时代:新目标引领新作为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席东梅 时间:2018-06-05 文档编号:15281642813661


职业教育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这些精神,是国家对未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战略性方针,方向性设计。


新时代的新气象——步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分析新形势,把握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新方位


2017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推进会,是十九大会议之后,职业教育领域凝聚共识、汇聚众智的第一次高级别会议,围绕全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会议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交流、研讨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会议形式简约而高效,主题鲜明而深刻,呈现着新时代的新气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战线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在: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对职业教育的基本判断——“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新时代的新目标——谋划新作为,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为写好新时代职教奋进之笔开题、动员和谋划


面对职业教育“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不够完善,职教吸引力有待增强”的问题,职业教育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新时代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会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新目标——

一是到2020年,职业教育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是到2035年,职业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国际资源的提供者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协同者;

三是到21世纪中叶,职业教育要走在世界前列,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元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目标引领新作为——打好攻坚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要做强中职、做优高职、做大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全面提高基础能力;做好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之间的沟通、衔接,为学生多次选择、多样选择以及校园和职场之间灵活转换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

二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探索区域专业布局围绕国家战略和对接区域重点产业规划、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数量、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三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制定出台促进产教融合意见和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突出问题导向,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试点试验工作,形成中央决策部署与地方实践探索上下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

四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服务脱贫攻坚,实施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更好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新作为


创新体制机制的地方探索

近年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围绕“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国家层面以总目标统领,系统、整体设计,各地方以分目标实施,路径清晰,落地推进。

    

天津

行业企业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天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强化政府统筹,教育部门指导,面向需求,走出一条“支撑经济转型,服务支柱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支撑民生改善,服务技能培训;支撑城市品牌,服务国内国际”的“四大支撑四个服务”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管理的体制不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变,经费额度不减。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和宏观管理,配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天津职业教育的“两不变、一不减、一加强”,明确着行业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得天津以行业企业办学为主的职教办学特色愈发突出,优势日益彰显。

        

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天津职教体制机制创新,天津再次提出了“两完善,一增长,一加强”:建立完善有约束力的行业企业办学业绩政绩考核制度,强化行业企业对院校发展的责任,强化院校领导班子选聘、调整、考核与教育行政部门会商机制,完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渠道;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要求,参照经济社会发展,每年适度递增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探索加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等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等。以创新的体制架构,形成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发展新模式,实现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引领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让天津的职业院校办学如鱼得水。行业办学“五业联动”,打通天津职业院校改革发展思路;“政、行、企、校、研”贯通 “五方携手”,形成天津职教发展的合力,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支撑了天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



坚持校企共育的企业经验


从 “两不变、一不减、一加强”,到新世纪在创新理念引领下的“两完善、一增长、一加强”,天津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坚持行业办学培养技能人才,产与教真正融合,才能让我们越过表象文章,直击人才发展需求的要害;校与企深度合作,才能让我们走出学校教育的局限,把握人才培养核心的要素。

       

成飞集团公司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空海军主力战机的制造基地、中国战斗机外贸的出口基地和国内外民机部件的供应基地,坚持校企共育锻造技能大师,在13 800余名员工中,技能人员占比51.9%,为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涌现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玉海龙、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刘时勇等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迎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投身国防航空事业。他们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多年探索,积累了经验。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方联合组建航空产教职业教育集团,着力在合作发展、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与应用、航空文化建设等方面合作,在院校设立“智汇蓝天”科创孵化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设立成飞数控厂“航空精密加工技能大师”张川、部装一厂“飞机铆装技能大师”苟德森、钣金厂“飞机钣金技能大师”陈小东、周雄等技能大师工作室,共育航空工业技能大师接班人,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能工巧匠。


促进职教发展的集团化贡献


职业教育实行实施集团化办学,为创新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探索了路径。来自中国职教学会的报告,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它来自实践,产生于基层,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又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了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并举,构建了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平台和渠道。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了国家战略的实施。服务《中国制造2025》,推进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实施;积极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了扶贫攻坚;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集团的毕业生近70%在本地就业,成为地方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

    

陕工职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域区位优势,组建全国性行业职教集团和协同育人联盟,加强与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仅2017年,与京东方等48家单位开设企业冠名班58个,惠及学生2 000余名。以人才共育、服务共享为契合点,吸引大唐电信等企业、社会资金3 800万元,实现资金留校、人员驻校、设备进校。借陕西自贸区的设立,筹建陕西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职教改革试验区,学院70%的毕业生服务于地方企业,成为“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的人才培养新高地。抓准共赢点,推进产教融合。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职教作为


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实体经济领域不缺位

瞄准中国制造2025,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产业升级,优化专业结构。投入1.5亿元,升级改造机械制造等传统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专业,撤销不适应产业布局的专业,专业结构契合产业发展。针对技术升级,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以设备智能化、连接信息化、服务区域化、创新全程化,联合欧姆龙等国际知名企业,投入3亿元,建成机械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针对需求升级,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引入生产标准和国际标准,着眼终身学习,强化双创教育,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世界职教联盟成员、“百千万”项目单位,学院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争取国际合作、加强教师培训、推进学生深层次交流,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职业教育在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中不缺位: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就业,是脱贫致富的直通车。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贵州推动职教一人、脱贫一家,部署实施职教脱贫,实施三项行动:一是以精准招生和精准资助为抓手,实施扶智计划。运用扶贫云等大数据平台,摸清贫困生基数和动态,实行初三学生整班移交,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组织“百校扶贫基地”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办200余个全免费订单就业精准脱贫班。二是以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为载体,实施自强行动。明确培养目标,通过三年中职或高职教育,将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德技兼修、人生出彩的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3万名贫困家庭中高职学生顺利就业,贫困生月薪普遍超过3 000元,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三是以精准培训和校农结合为突破口,实施造血工程。职业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培训。

进入新时代,打赢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战,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中不缺位:

天津市在全面建设国家职教示范区升级版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拓展海外职业教育市场,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在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等融入教学,推进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的同时,依托行业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在泰国、英国设立两个海外“鲁班工坊”,输出 “中国职教方案”,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参照国际先进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资格证书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内外技术技能人才。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职业教育交流重地,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平台,建立中国—东盟清镇职教中心,轨道交通、学前教育联盟等合作机构,举办多届职业教育博览会,配合多项“贵州制造”走出国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


办好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


“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从概念的纷争中解脱出来,统一于思想,落实到行动。


上海市闵行区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上海市闵行区始终坚持“问需于民,学在闵行”,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通过构建并完善闵行区社区教育的“就近、便捷、快乐”五级网络,组建由成人教育联盟、职业教育联盟、志愿者联盟、学习型组织联盟、社会组织联盟等组成的“五大联盟”,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区。


服务重点人群,积极开展老年教育,目前,有72%的老年人参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新“养教结合”形式。开展企业职工教育,推出“证书+文凭”“技能+学历”人才培养的“闵行模式”。创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创意手工体验基地”,各类亲子活动、嘉年华盛事打破了区域、行业界限,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增强了社会吸引力。

        

将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依托全区100个“以1公里为服务半径,具有区域特色、功能多样、运转良好、群众好评”的邻里中心,将关注民生、解决百姓热点问题纳入社区教育服务百姓的范畴,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落实在社区,把和谐构建在社区,把幸福惠及百姓。将社区教育有效融入社会治理之中。

开展社区教育,闵行的经验是:一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还要吸引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的主动参与,只有凝集合力,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作的开展;二要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社区和谐、居民自治、环境营造,社区教育是重点抓手,大有可为;三要借助品牌项目的推动。


职业教育新声音

对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代表们的座谈围绕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要求展开。   


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刘培俊认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前提是学懂弄通,关键是回应主要矛盾,行动在做实见效。办好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教学改进,发展优先事业,办好优质教育,造就优秀人才。

做实优先发展,把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落实为实际地位,干优先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作为现代强国之本,视为国家战略之基,置于社会民生之首,空前强化了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优先发展的事业地位须进一步落实。多年来,各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举措不断增强,然而一些地方“忙起来不要”的实事仍然存在。需要以体制改革的办法解决这一老问题,切实将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定位”,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各地实际地位”。为此,他建议健全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体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一步,试行职教“考核三纳入”,即: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纳入职能部门的工作考核,纳入职业学校的办学考核。

        

回应主要矛盾,把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转化为创新动力,办优质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与中国教育事业同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规模体量显著增长、体系框架逐步成型、培养能力大幅提升、社会贡献广为认可。然而,对照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职业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与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长期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看家本领,在中国仍旧十分需要以制度创新的办法解决这一老问题,切实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撑职业教育构建体系和提升质量的实际能力。为此,他建议打出“现代学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组合拳,教育、产业、人社等部门统筹出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责任考核规定,与此同时分别在“现代学校制度”中考核引入企业合作的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考核人力资源培训和支持学校办学的行为。在立法和实施实践中,推进两个制度一体设计、融合运行、双向考核,以更加刚性的制度约束、更加合理的利益互动、更加有力的考核机制,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在教育和产业、学校和企业的常规活动中,实现教育—学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和产业—企业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侧”联起手来,融合发力,合作共进,为办优质职业教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践行人民中心,把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提升到企业满意,育优秀人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社会民生联系最紧密、为人民生活服务最贴近、对群众需要反映最快捷。让群众子女成为企业满意的人才,成为成才、成功和幸福的社会成员,实现人生出彩,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检验标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得意之作”,就是要得企业满意、才得人民满意。多年来,虽然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态势,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与新时代企业需求、家长满意和美好生活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需要以教学改进的办法解决这一老问题,聚焦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职业学校对接岗位、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为此,他建议建立以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统筹建立实施关键技能抽查、核心才艺展演、通用能力考核、体质健康监测等领域的评价标准,引导职业学校扣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造就企业欢迎、人民满意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浙江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朱鑫杰副厅长提出,浙江省将进一步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途径,健全“3+2”、五年一贯制培养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面向中职的本科招生制度,推进依托高职、联合本科的4年制本科职业人才培养。开展中职名校五年制职业教育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开展“3+4”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建立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分阶段有机衔接和贯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让更多的浙江孩子圆了大学梦。促进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实现融通。完善高中段招生制度,实现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同平台同步招生。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技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转学制度,实现学生普职高中段学业的有序流转。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共享。

    

江苏

刘克勇处长谈到,江苏省将在建设好现有应用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布局。以设区市为统筹,每30万人口建设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优化职业培训机构设置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建与改建职业院校向产业园区集中。强化职业院校与社区培训机构紧密结合。建设一批引领型职业院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创建50所左右“扎根江苏、引领全国、世界水平”一流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创建20所左右江苏省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建设若干所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统筹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发挥应用型本科带动作用,扩大应用型本科招生规模。建立完备的培训成果学分认证制度,完善学分积累、转换和激励机制。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进一步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逐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与对口单招接轨。稳步推进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加快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在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100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示范专业。


福建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陈国龙副厅长分析了福建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一是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二是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山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还很薄弱;三是产教融合不深,人才培养针对不强,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四是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善,办学质量有待提高。为此,福建省提出,一是坚持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建设一批设备先进、与企业对接紧密、运行管理水平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彻底扭转用昨天设备培养明天人才的困境。做实做细,补短板。二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革创新,抓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广泛推行现代学徒制,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补偿机制,认定一批教育型企业(或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由单纯的订单培养、接纳实习就业等浅表合作,向紧密型、投资型、股份合作型、共同培养型等深层、多元合作推进,探索建设一批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办学机构、产业学院等。


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在继承传统、巩固优势的基础上,上海职业教育围绕“学生能发展、就业有优势、办学高水平”的发展取向,努力构建着合理的总体教育结构。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郭为禄副主任谈到,上海将继续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制度设计上探索新做法,积累新经验。 “产教融合”——服务和促进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上海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依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实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各职业院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并对学校和专业设置按照重点培育、稳定发展、优化调整等三种类型进行总量及结构的调整优化。在教育系统内部,以“中职—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级。在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推进“双证融通”“学分银行”,有效实现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技能鉴定之间的衔接。着力构建“多元开放”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立交桥”。“校企合作”——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日常课程教学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联手开展“订单式”招生和培养,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着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持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促使教师紧密跟随相关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变化革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新使命带来新机遇。对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战略发展需求,对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需求,代表们认为,面向新时代的新征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将人民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院校发展紧密融合,局部做细,整体做强,写好奋进之笔,贡献时代智慧。

扫一扫分享本页

上一篇:职业教育:从“能就业”到“就好业” 下一篇:日本教育减负:应试还是宽松,这是一个问题

READ 推荐阅读
提示:×